第132章再征与背叛-《混在三国的咸鱼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所以他在很多学生心中都有复杂的印象,在加上根据传言,这夏侯宇也并不大,所以很多人都在想象,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教出夏侯宇这种人。

    自己学习就算了,还能整理出一篇可以供其他人一起学习的文章,根据各个先生的说法,都认为此文必然能流传千古,这就让大家无不羡慕。

    毕竟嘛,作为学子,自然也幻想过,自己挥毫泼墨间,写出一篇文章,令无数人震惊,并且流传下去。没想到这个大家的梦想,就这么被夏侯宇轻易做到了。

    看着诸葛亮的目光,蔡邕微笑着坐了下来,他对这个学生非常的满意,不但灵气十足,对于文章时政也能信手拈来。

    在他身上蔡邕看到了荀彧的影子,现在荀彧正当而立之年,等他老去的时候,这孩子若是能一路成长到那时候,接那荀文若的班应该毫无问题。

    虽然对于曹操这种妄杀名士之人,蔡邕确实有意见,但无论夏侯宇还是荀彧或者面前这些学生,他都还是非常的满意。

    不过最近一段时间,他发觉周围的士人隐隐有把自己排斥的模样。经常看到一些人聚集在一起说些什么,但是等到他走近了后,那些人不是散去,就是顾左右而言他。

    作为在朝当官也几十年的人,他虽然有些耿直,但是并不傻。在察觉了这个事情后,他并没有生张,而是偷偷调查了一下。

    但由于参与者都不愿与他交谈,所以他只知道这兖州内即将发生一场大事,对此他有些担心,挣扎了一番后,他将自己的看法写成两封书信,分别寄给了荀彧和远在聊城的夏侯宇。

    受到信件后,荀彧亲自跟他见了一面,在倾听完了以后紧皱起眉头,不过这甄城因为有很多官员家属,所以这里的守备非常完善,而主持者程昱也是让他比较放心的人选。

    他先安抚了一下蔡邕,告诉他既然如此,最近尽量少出门。

    而夏侯宇在收到蔡邕的信件后,脸色沉了下来。若是依据蔡邕所言,对方的行动已经开始由暗处转向了明处。

    原因也很简单,就是在秋收之时,曹操这边也积蓄好了力量,由夏侯渊为主和曹仁为辅领一军,过泰山郡,从上面向徐州杀过去,而自己着带着曹洪,于禁,乐进等一众将领走任城至彭城到郯城这一条路线。
    第(2/3)页